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冠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5年4月至2013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Lenke 1型AIS患者,在正、侧位片上测量和记录顶锥(apical vertebra, AV)位置、主胸弯Cobb角(main thoracic, MT),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C7转移比值(C7 translation ratio, C7TR)等矢状位参数,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参数间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51例,其中男18例,女33例,平均年龄(14.9±2.0)岁,顶锥位置在T7~T11, MT为(49.6°±16.7°),PI值为(44.7°±6.7°)。 PI与PT、SS和LL,LL与SS和TK等有相关性(P均<0.05)。不同腰椎修饰( lumbar modifiers, LM)组的TK、LL、P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矢状位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V位置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各参数相关性不显著, MT与TK、LL、SS显著相关,与PI相关性不显著。结论:Lenke 1型AIS的多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显著相关,形成以PI为核心的矢状位平衡调节链,部分冠、矢状位参数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症状中国年轻人颈椎矢状位曲度的正常值及其与全脊柱平衡的关系。方法: 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招募并选择年龄18~30岁的志愿者行全脊柱侧位X线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指标包括C0-C2角、从C2-C3到C6-C7的间盘角、从C3到C7的椎体角、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C2-C7矢状轴向垂线(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2-C7SVA)、头重心至C7的矢状位轴向垂线(center of gravity of head to C7SVA, CGH-C7SVA)、C7到S1的矢状位轴向垂线(C7-S1SVA)。依据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进行Roussouly分型,比较不同Roussouly分型下的颈椎曲度及形态。结果: 共纳入126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其中男性67名,女性59名,平均年龄(21.4±2.3)岁。C0-C7前凸角平均为26.0°±12.8°,其中C0-C2前凸角平均为15.2°±6.7°,C2-C3到C6-C7间盘前凸角总和平均为9.1°±12.1°,C3到C7的椎体前凸角总和平均仅为1.4°±10.2°。C2-C7SVA(18.6±7.9) mm和CGH-C7SVA[(22.9±12.3) mm]由C7-S1SVA[(-21.6±31.0) mm]完美代偿。不同的Roussouly分型间颈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颈椎曲度与T1倾斜角(P < 0.01)、胸椎后凸角(P < 0.01)有显着相关性。从T1倾斜角到C0-C2角,相邻节段间盘角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结论: 测量并计算了无症状中国年轻人颈椎椎体角和间盘角的正常值,发现颈椎前凸主要发生在C0-C2和椎间盘水平,这些角度受到其他脊柱部位形态(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和Roussouly分型)的影响,且相邻间盘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已成为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老化、退化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被认为是DDD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引发患者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修复IDD是治疗DDD的重点。IDD过程中伴随着炎症介质的产生、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类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近年来受到研究者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对IVD具有保护作用,对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也有一定的作用,其有望成为IDD修复的治疗药物。笔者拟对褪黑素在椎间盘退变修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及IDD的早期药物干预和修复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并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OLIF治疗的105例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57例;年龄29~87岁,平均64岁。统计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原因。结果105例患者共210个节段融合,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6个月。术中出血量为100~300 mL,平均90.2 mL。手术节段L1~533例,L5~S18例,L1~5联合L5~S1同时手术64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行CT检查,其中99例植骨融合,椎间融合率为94.3%(99/105)。共17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2%(17/105)。融合器沉降5例(4.8%)、肠梗阻3例(2.9%)、血管损伤2例(1.9%)、逆行性射精1例(1.0%)、假关节形成6例(5.7%)。5例融合器沉降均为轻度,未予特殊处理继续随访;3例肠梗阻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血管损伤均在术中修复;1例逆行性射精请泌尿外科会诊进行康复治疗后逐渐缓解;6例假关节形成患者均无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并继续随访。结论与其他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式相比,OLIF具有临床疗效良好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少的优势,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柚皮苷硬膜外腔注射对致坐骨神经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28只,制作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大鼠。术后第3天开始注药治疗,柚皮苷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柚皮苷注射液50μl,地塞米松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0μl,生理盐水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0μl,未注药组硬膜外腔无药物注入处理。检测大鼠术前,术后及给药后1、3、7、14d的疼痛行为指标(50%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结果4组大鼠在术后均对机械刺激产生明显的痛觉过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柚皮苷组与地塞米松组在提高疼痛行为学指标的作用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柚皮苷可有效改善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科医生术中经皮椎体强化术辐射防护及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利用手机电子问卷APP对开展经皮椎体强化术的典型医院包括6家三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医院109名骨科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骨科医生术中使用放射防护设备最多方式是移动铅防护屏(89.0%);铅围裙/背心(78.0%);铅防护颈套(61.5%)。术中曝光时采取防护措施最多方式是移动铅防护屏(69.7%);尽量缩短曝光时间(45.0%);撤到手术室外(39.5%)。在接受放射职业人员检查及培训中,50.5%接受个人剂量监测,49.5%没有监测;43.1%接受放射健康查体,56.9%没有接受;42.2%接受放射培训,57.8%没有接受。在辐射风险认知中,对CT、透视、拍片检查致患者剂量排序中,81.7%回答正确,18.3%回答错误。辐射对身体健康效应认知中危害最大的甲状腺疾病(83.5%);癌症(76.2%);血液系统(73.4%)。对辐射健康宣教最佳途径为专业培训(79.8%);现场讲座(47.7%);微信、微博(45.9%)。结论 加强骨科放射人员职业照射防护及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高骨科医生医疗照射知识及职业防护,加大专业培训及现场讲座管理力度,增强其参与主动性,从而更好的提高骨科医生自我防护及辐射风险认知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患者侧卧位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后卧位,即平卧与侧卧位交替;观察组采取左侧、右侧卧位交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引流量及拔管、下床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h引流量、引流管拔出时间和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椎后路术后采取侧卧位安全可行,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髋部骨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云南省红河地区哈尼族髋部骨折流行病学情况.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第10版(ICD-10)为统一的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整群抽样和调查者入户调查及现场访谈检查的方式对云南省红河地区哈尼族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25834人,其中发现髋部骨折患者2人,均为60岁以上男性.本次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2543人(男性1144人,女性1399人)中髋部骨折发病率为39.32/10万,患病率为0.79‰.结论云南省红河地区哈尼族髋部骨折发病率、患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为护理工作提供相关依据,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方法 196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48~72 h内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若在此范围外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症状、体征,即刻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调查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发生DVT患者39例,发生率为19.9%(39/196),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74.4%(29/39);术后3 d内发生DVT32例,占发生率的82.1%(32/39);该组发生DVT均为远端血栓.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多发生在术后早期,症状常常隐匿,应及早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给予重点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的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手术后护理工作.方法 对114例首次行单侧人工全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分别测量术前1 d、手术当天至术后7d每日6AM、10AM、2PM和6PM的体温,将平均体温和最高体温进行比较.同时将患者分为两组:非老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结果 非老年组与老年组术后第2,3天平均体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非老年组在术后第2.3天体温明显高于老年组,术后第3天老年组的白细胞计数高于非老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